Powered By Blogger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汽車是誰發明的?

就是現在Benz汽車的那位賓士先生喔!

  1886年6月,德國人卡爾·賓士製造的裝有一座單缸發動機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終於引起巨大轟動……從此,汽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由此我懂得了這位汽車發明者對於整個世界的意義,於是崇拜油然而生。我甚至常常聯想起高鼻子、藍眼睛的德國男人終日廢寢忘食地設計著一張又一張汽車的雛形時的情景。我想像不出他手中擺弄那些冰冷的機械時的寂寞與孤獨,想像不出他經歷失敗時是否也有過放棄與逃避?但無論如何,他成功了,就像很多成功者一樣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最終收穫的是掌聲與鮮花。

卡爾·賓士曾說過,世界上沒有比發明更令人心動的了。這位汽車發明者把一生都交給了他的創造,如今他的名字已不僅僅是一個代號或符號,似乎也已成為一種象徵,甚至是一種回味。如果說發明是一條走向創新的路,那麼,那些真正的發明家無不是執著地走向它。那時,卡爾·賓士沒有工廠、沒有資金,他的妻子貝爾塔就變賣了嫁粧和首飾。他常常是餓著肚子拼命地工作,設計方案不知改正了多少遍……這種對科學執著的態度讓他嘗到了成功的果實,也因此讓人類插上了一雙翅膀,從此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從卡爾·賓士製造出的第一輛三輪汽車以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到現在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要三秒鐘的超級跑車,一百年來,世界汽車工業經歷了三次變革:1914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安裝汽車裝配流水線,帶來了汽車工業史上的第一次變革;上世紀50年代戰後的經濟繁榮使汽車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給汽車帶來了第二次變革;到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汽車工業出現奇跡,物美價廉的汽車使汽車工業發生了第三次變革……

我是在那一刻懂得了,世界因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發展著,執著也是一把尺度,它能如此精確地測量出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卡爾·賓士的執著像一條寬闊的大河,沖刷淘洗著我們的靈魂,滋養著我們的精神,這個德國男人深邃的目光,對於我,永遠是一種深長的教育。

(二)

百年前的德國,有一個城市曼海姆,有個叫貝爾塔的人,她的丈夫就是卡爾·賓士。當時,卡爾·賓士的發明如何付諸實踐,這成為他最為頭疼的事兒,他擔心汽車隨時會拋錨,他害怕在大庭廣眾中出醜,他不願在公開場合駕駛它上街。如果永遠不能拋頭露面,發明的汽車就會永遠擱淺在試驗室裏。貝爾塔對兩個孩子說:“如果你們的爸爸沒有勇氣把汽車開上街那麼我來開。”

這天清晨,丈夫還在夢鄉中,貝爾塔便喚醒了兩個孩子,把汽車推出試驗室,然後發動馬達。她要把它從曼海姆城開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她的娘家普福爾茨海姆。汽車離開曼海姆城不久,東方就漸漸亮了,馬路兩旁早起的人們一聽到機器的響聲都從窗口伸出頭看熱鬧,有些人還走近正在慢慢行駛的汽車,但是一聞到汽油那刺鼻的氣味就又紛紛散去。貝爾塔開著它走了好久才走了十幾公里。忽然,汽車停住了,貝爾塔忙叫大兒子檢查,發現油箱裏沒有燃料了,母子三人幾乎是一籌莫展,只好推著汽車走了一段路。那時路邊沒有加油站,也沒有大桶的汽油賣,只有藥房一小瓶一小瓶的汽油零售。她們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把汽車推到一條街上,買了幾十瓶汽油,倒滿油箱。大兒子使出渾身的力氣才把車子發動起來。

可是剛走了一會兒,剎車不靈了。原來是皮革做的制動器磨損了。貝爾塔不得不再次停下來,到處找皮匠。臨近中午才在公路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裏找到,把制動器修好。

一路上,貝爾塔帶著兩個孩子駕駛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走走停停,終於把汽車開到了目的地。這時已經是傍晚時分,她的娘家人以及成千上萬的人對貝爾塔的勇敢行動驚嘆不已!興奮的貝爾塔立即給丈夫拍了一個電報:“汽車經受了考驗請速申請參加慕尼黑博覽會。”丈夫接到電報時兩手發抖,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從此,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終於被世人認可。

這個故事我不知道絮絮叨叨講了多少遍,每每講起總會想起那句老話: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會有女人的身影。貝爾塔成就了丈夫的事業,同時也放飛了人類的生活。

生命的過程不能重復,時間的流水沖掉了往昔的痕跡。如今,街上隨處可見女人開車,在或白色,或紅色,或藍色的“香車”隊伍裏,我感應著貝爾塔,我真切地覺得,她就在我的身旁。

世界汽車工業的先驅——卡爾·賓士



卡爾·賓士,1844年出生在德國卡爾斯魯厄一個手工業者家庭,他是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汽車發明者之一、世界汽車工業的先驅者。

卡爾·賓士於1885年發明汽車並在試驗室裏完成汽車實物樣本,當時因封建宗教界反對,認為卡爾·賓士不幹好事造了一個怪物,企圖毀滅人類,要將卡爾·賓士送到宗教審判臺進行審判,卡爾·賓士得到消息後逃到瑞士避難。而卡爾·賓士的夫人——德國一位偉大的女性首次勇敢地將卡爾·賓士設計的汽車從試驗室開上馬路,最終被人們認可。卡爾·賓士回到德國後終身致力於汽車的改進。1903年,卡爾·賓士退休,1929年逝世。

世界上第一個試車者——貝爾塔



貝爾塔,是世界上汽車發明者之一卡爾·賓士的妻子。卡爾·賓士發明的汽車獲得專利後,由於經常拋錨,不敢在公開場合駕駛它上街。


在卡爾·賓士事業遭受挫折與困境時,總是全力支持他的妻子貝爾塔再一次用行動給了丈夫信心。這位勇敢的女性試行了100多公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試車者和女駕駛員。從此,卡爾·賓士的事業蓬勃發展,擁有了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廠,生產名揚四海的賓士牌汽車。據說,後來他還送給中國的慈禧太后一輛汽車。如今,賓士汽車行銷全世界,每年銷售總額達數百億馬克。沒有妻子的幫助,卡爾·賓士就不可能有後來那樣輝煌的偉大成就。

世界汽車史上第一人

●第一個使用充氣輪胎的人

第一個在汽車上使用充氣輪胎的人是法國的米其林兄弟。米其林兄弟在1894年發明瞭充氣式輪胎,給輪胎技術帶來了新的革命。在早先,車子的輪子用的不是木頭便是金屬。1888年,米其林在腳踏車上設計了充氣式輪胎。

●最早試製成功汽油汽車的人

最早試製成功汽油汽車的人是澳大利亞的德國人齊格菲·馬克思。1875年他試製成功了汽油汽車,這部車現保存在維也納博物館。

●第一個使用安全帶的人

1902年5月20日,美國紐約舉行汽車競賽。參加競賽的人中,有一位名叫沃爾特·貝克的工程師,駕駛一輛“魚雷”牌電動汽車。車上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馬達技工。貝克是個細心、慎重的人。他在座位上釘了安全帶以防萬一。競賽開始後,正在高速行駛的“魚雷”碰到一根露出路面的鋼軌,騰空而起,可是貝克和那位馬達技工卻安然無恙。至於安全帶的廣泛使用,則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的事了。

●最早的電動汽車製造者

1847年,美國的法莫(M.Farmer)製造了第一輛以無導軌蓄電池為動力的電動汽車。1880年,法國的卡米·福爾最先製造出利用蓄電池作動力的、實用的電動汽車。




汽車的發明
首推德國工程師 賓士先生
在1885年 將內燃機裝配在座椅下方
並連結兩個動力用的輪胎 以及一個方向用的輪胎
這一台三輪車就在歐洲上路了

隨後 這種方便移動的設計觀念 被很多人沿用
動力來源 除了內燃機之外 還有傳統的蒸汽機與電動馬達

到了20世紀 這三種車市場上都有賣 不過都不是很普及
直到美國人福特 發明了汽車生產線
量產福特T型車 以及美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
汽車才在美國開始大量流行



車發明人
 1769年,法國的邱紐製造了用煤氣燃燒?生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
 1885年和1886年是汽車發明取得決定性突破的一年。當時和戴姆勒在同一工廠的本茨,也在研究汽車。他在1885年幾乎與戴姆同時製成了汽油發動機,裝在汽車上,以每小時12公里的速度行駛,獲得成功。這一年,英國的巴特勒也發明了裝有汽油發動機的汽車。此外,義大利的貝爾納也發明了汽車,俄國的普奇洛夫和伏洛波夫兩人發明了裝有內燃機的汽車。

 聲稱自己是發明汽車的人,世界上大約有400多人。然而,可以說戴姆勒和本茨的發明是最優秀的。因此,在汽車技術史上一般以此兩人作??多汽車發明人的代表,並且把1885年或1886年作為汽車誕生的年份。

 1890年,法國人勒內·龐阿爾和埃米爾·勒瓦索購買了戴姆勒的汽車專利。
 1898年,法國青年路易·雷諾在其父母的公司設計並製造雷諾汽車。
 1903年,美國工程師福特在底特律創立了福特汽車公司。
 第一個決定大批量生產全鋼身汽車的是法國的安德烈·雪鐵龍。

汽車的演進發展歷程

回顧汽車發展之歷史,早在西元1886 年,由德國開始,當時的「汽車」如圖所示,構造非常簡單,僅利用引擎狻動輪子,具有代步的基本功能而已,根本談不上安全、舒適之訴求,因此所需零組件少,且當時多為訂貨生產,零組件也沒有標準化,故沒有大規模的生產工廠,大部份的組件亦由裝配工廠自製,沒有專業的零組件製造廠。


百年前的汽車


  約十年後,英國也開始發展汽車,到 1900年初葉美國才開始汽車的生產製造,初期由於市場需求小,產量少,仍停留在手工裝配之訂貨少量百年前的汽車生產狀態。直到 1910 年左右,Henry Leland 把汽車零件標準化,使很多不同車型的零件可以互換,Henry Ford 發明裝配線生產力式,不再是傳統的工作站生產方式,改為用輸送帶 ( Conveyor ) 移動性一貫作業方式,汽車工業開始邁入「大量生產」的新紀元。在標準化作業方式之下,品質、性能、安全、舒適大幅提高,相對地,汽車製造成本大幅降低。

  鄰近的日本,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於 1933年成立,揭開日本汽車工業之序幕,發展至今已有55年歷史,雖較歐美先進國家起步晚了半個世紀之久,但當今汽車工業的鰲首,自1980年代以來,以總生產量而言,囗本已超越美國,成為汽車生產的王國。


民國46年裕隆生產之首批吉普車自台北至高雄長途路試之盛況。

  我國自民國四十二年成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迄今,有35年的歷史,汽車製造廠家由一家擴增至目前的八家,產量由每年 188輛增至76年約二十四萬輛。由於原材料缺乏,市場狹小,生產規模小,技術受之於人之限制,比起日本年產一千三百多萬輛,美國約一千二百萬,起步比我國晚的韓國,年產量亦高達百餘萬輛來說,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

  縱觀我國汽車工業發展三十五年來之簡史 : 民國四十年代,在毫無基礎工業的情況下,技術、人才、資金均感短絀,汽車工業創始人一嚴慶齡先生以「發動機報國,為中華民國裝上自己的輪子」的偉大情操,毅然投下巨資成立第一家汽車製造公司「裕隆汽車公司」,民國42年成立,45年5 月試製吉甫車成功,同年雙十國慶完成環島長途試車壯舉,千國歡騰(見附圖 ) 。47年間與日產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合約。48年生產大客車及大卡車,49年開始生產青島小客車,開啟我國製造轎車之先河。至民國56年,政府核准人和汽車 ( 福特六和之前身 ) 及三富工業公司設廠,繼之於58年核准中華汽車設廠,63年核准三陽工業生產汽車,64年核准羽田設廠生產汽車,67年政府積極鼓勵成立三十萬輛大規模小汽車廠,並於71年選擇日本豐田為該計劃合夥人,後因合作合資計劃諸多條件不符雙方共同利益而於73年正式終止此一計劃。


集合國人智慧與理想,運用尖端電腦輔助設計系統,開發成功自由中國第一部車-飛羚101。

  民國70年裕隆公司在國人殷切期望汽車工業能獨立自主,技術生根之下,投資20餘億元台幣,成立工程中心,開始進行國人自行設計研究發展工作。75年7 月完成飛羚101之開發,並於同年10月25日正式推出上市,為我國汽車工業開創新的一頁。並於76年 11 月參加東京國際汽車大展,成為亞洲除日本外第一個擁有自己車種參展的國家,替國家爭取莫大的榮譽。

  就技術合作或合資對象而言,目前我國汽車製造廠除三富、羽田另有與法國雷諾、標緻汽車廠技術合作之外,各廠均與日本廠商有技術合作或資本合資之狀況,受日本汽車廠之影響頗深,這也是技術未能突破之主因之一。詳見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現況表。

  我國汽車工業之發展與政府對汽車工業之政策息息相關,從表 「我國汽車工業重要措施表」、「我國汽車進囗措施表」、圖1—1我國汽車關稅稅率演變圖」即可窺出端倪,它在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汽車及零組件之關稅稅率,對汽車工業發展影響深遠,由於我國市場狹小,又缺乏主要之原材料,生產量無法大幅成長,以致生產成本偏高,很難與外國廠商競爭,故整車進口關稅一直偏高,維持在 65%-75%之間,唯近兩年來,政府為刺激國內製造業者之進步,關稅稅率降幅較大,尤其是民國 77年,降幅高達 12.5% ,為歷年所罕見,故進囗車呈大幅成長,使國內汽車市場之競爭日益激烈。

  零件方面,隨著中心工廠之發展及政府逐年提高自製率,至77年底維持70%,故零組件製造廠家數,亦逐年增加, 目前約有 1000家左右,參與「汽車零件製造委員會」的會員工廠共有362家。依專業技術分為七個小組,就其資本額、從業人員數、工廠家數統計如下表,資本總額高達新台幣416億餘元,從業人員達7萬6千餘人,如果將其外圍工廠(供應商 ) 再予計入,總人數達 12餘萬人,故對我國就業人口而言,實占相當重要的比例。

  我國汽車工業之發展歷程備極艱辛,變化頗大,茲將各關鍵性要點彙總表列如下,以供參考。
參考資料 網路
  • 2007-05-30 19:28:21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一)

    —最早的汽車

    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

      汽車誕生之前,馬車就是人類最好的陸上交通工具。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1725--1804)將蒸汽機裝在板車上,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板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利用機器為動力的車輛。

    古諾的蒸汽車的主要技術資料:

    車長:7.32米 車高:22米

    蒸汽泡直徑:1.34米

    前輪直徑:1.28米 後輪直徑:1.5米

    牽引能力:4-5噸

    時速:3.5-3.9公里

    連續行走時間:12-15分鐘
    參考資料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21ce/100xl/life/car100/fzs-01.htm
  • 2007-05-30 19:29:57 補充 第一輛蒸汽板車

      1770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

      1769年,瑞士軍官普蘭捷爾也造出了一輛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可自由行駛的板車,於是有人將普蘭捷爾也認定為汽車的始祖之一。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

    1860年,法國人艾蒂安•勒努瓦發明瞭一種內部燃燒的汽油發動機。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

      
  • 2007-05-30 19:30:18 補充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德國另一為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1834-1900)也同時造出了一輛用1.1馬力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四輪汽車,這便是現代意義上的汽車。他們倆被公認為以內燃機為動力的現代汽車的發明者。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認為汽車的誕生日。
  • 2007-05-30 19:31:01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 2007-05-30 19:31:02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二)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初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羅爾斯羅伊公司、法國的標致和雪鐵龍公司、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當時人們把汽車稱為無馬的“馬車”。

      1890年,德國賓士公司生產的維洛牌車首先開始採用橡膠充氣輪胎。維洛牌(VELO)小客車(1894年)是賓士公司初期著名的小客車。

      1889年,法國的標致研製成功齒輪變速器、差速器,並在1891年首先採用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

      1891年摩擦片式離合器也在法國開發成功。
  • 2007-05-30 19:31:20 補充 1890年法國的雷諾1號車,採用密閉箱式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傘齒輪主減速器。1902年法國的狄第安採用了流傳至今的狄第安後橋半獨立懸架。由於法國人的不斷改進,使早期汽車的性能大大提高。其次德國在1893年發明瞭化油器,1896年英國首先採用石棉制動片和方向盤等,也為汽車的改進作出了貢獻。

    美國農民出身的亨利•福特(1863-1947),在1896年造出第一輛福特車。1908年,福特公司開始生產一種“T”型汽車,以其結構緊湊、堅固耐用、容易駕駛、價格低廉而受到歡迎,並以產量之高而著稱於世。福特還首先採用“流水作業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為今天的汽車生產所繼承。
  • 2007-05-30 19:31:48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三)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象一隻大箱子,並裝有門和窗,人們把這類車稱為“箱型汽車”。

      早期的箱型汽車以美國的福特T型車最為著名,年產量達到30萬輛,佔美國汽車總產量的70%-80%。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看準用戶多樣化的要求,於1928年製造出在散熱器罩、發動機通風口和輪罩上增加豪華裝飾的汽車,從而博得了用戶的歡迎。

      
  • 2007-05-30 19:32:06 補充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車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使汽車跑得快,有兩條主要途徑,一是增大功率,二是減小空氣阻力。因此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隨著車頂高度的降低,前窗不斷變窄,影響前方的視野,乘員感到十分憋悶。後來放棄了降低高度提高速度的方法,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來克服空氣阻力。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四缸、六缸、八缸,而且汽缸是一列排開的,因而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來講,箱型汽車是不夠理想的,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 2007-05-30 19:33:08 補充 汽車發展史(四)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加以精練,並吸收商品學要素,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並具有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受其影響,以後出現的流線型汽車有:1937 年的福特V8型、1937年的菲亞特和1955年的雪鐵龍等。

      
  • 2007-05-30 19:33:24 補充 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是從德國的“大眾”開始的。1933年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要求波爾舍(1875-1951)設計一種大眾化的汽車,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開始暢銷世界各地,同時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而著稱於世。
  • 2007-05-30 19:33:42 補充 汽車發展史(五)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與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的福特V8型汽車。

      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溶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象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而且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的設計思想,也就是讓設計師置身於駕駛員及其乘員的位置,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 2007-05-30 19:33:57 補充 船型汽車不論從外形上還是從性能上來看都優於甲殼蟲型汽車。而且還解決了甲殼蟲型汽車對橫風不穩定的問題。這是因為船型車發動機前置,汽車重心相對前移,而且加大了行李艙,使風壓中心位於汽車重心之後的緣故,所以遇到橫風就不會搖頭擺尾。

      從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不論是美國還是歐亞大陸,不管是大型車或者是中、小型車都採用了船型車身。從而使船型造型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 2007-05-30 19:34:13 補充 汽車發展史(六)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由於斜背式汽車的背部象魚的脊背,所以這類車稱為“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和甲殼蟲型汽車光從背部來看很相似,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比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也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另外魚型汽車還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 2007-05-30 19:34:44 補充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存在的缺點: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魚型車還有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點,就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魚型車發電機前置,車身重心相對前移,一般來講橫風的風壓中心和車身重心接近。但由於魚型車的造型關係在高速時會產生一種升力,使車輪附著力減小,從而抵擋不住橫風的吹襲,發生偏離的危險。



      
  • 2007-05-30 19:34:57 補充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人們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 2007-05-30 19:35:16 補充 汽車發展史(七)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象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於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於理想的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利落、簡潔大方,具有現代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 2007-05-30 19:35:48 補充 汽車發展史(八)

    —未來汽車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楔型成為目前較為理想的車身造型。未來小客車的造型必然是在楔型車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例如,把前窗玻璃和發動機罩進一步前傾,尾部去掉階梯狀,成為真正的楔型。車窗玻璃和車身側面齊平,形成一個平面,後視鏡等將通過合理的造型,以取得最低的風阻力,或者由車內的電視螢幕來代替。總之,未來的小客車的造型將更為平滑、 流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萊部研製的AERO2002型未來小客車已具備了這樣的特點。
  • 2007-05-30 19:36:03 補充 為了使一車多用,人們設想了一種組合式汽車。這種車有一個車頭部分(主要裝有動力系統),既可獨立使用,也可以和不同的車箱連接,成為小貨車、旅遊車、冷藏車以及賽車等,根據需要隨時更換。

     在未來的汽車世界裏還會出現幾種特殊的汽車客運系統,一種是“空中公共汽車”車輛,它具有陸空兩用的優點,既可以和普通公共汽車一樣在陸上行駛,也可以開進特殊的飛機上,作空中旅行,減少了乘客上下飛機的麻煩。

      
  • 2007-05-30 19:36:31 補充 還有一種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小客車,它的大小和現在的小客車相近,有四個或六個座位,所不同的是這種小客車只有兩個輪子,左側是一隻懸臂,與車輛左上方的軌道相接,軌道除起著向導外,還擔負著傳遞自動信號、輸送電力的作用。

      電腦被廣泛地運用在汽車上,將是未來汽車的重要標誌。將來的汽車裝上電腦指揮系統。可以把駕駛員的意志和外界行駛條件結合起來轉化成電信號,然後集中輸送到微處理器,經過分析計算後,向車輛的各個部分發出指令。使汽車更為安全可靠。甚至可以出現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

      
  • 2007-05-30 19:36:40 補充 將來還會出現更多造型奇特、性能卓越的汽車。例如,履帶式氣墊車,用充氣的橡膠履帶來代替汽車的輪子,可以在泥濘道路或沼澤地自由行走。無輪步行式汽車,是仿照動物行走的特徵製造的,裝有四條腿,下坑洼、涉泥濘都非常靈活。還有水陸空三用汽車、飛碟汽車、潛艇式汽車等等。

      總之未來汽車比我們現在想像要豐富得多。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汽車防盜

一般汽車失竊有兩大原因:

第一:小偷自己的需要【代步或準備作案】
這種小偷偷車,不限車種,好偷就好

第二:別人的需要【車體零件的需要】
這種小偷偷車,會限定車種來偷

大部分的防盜器,對第一種小偷很有用
一定要偷某牌、某款的車種的小偷
就要拖延他的偷竊時間。

警察大學的教授做過一篇研究
竊賊認為安全的偷竊時間,平均數為3分27秒
只要防盜功能能超越這個時間,就大幅降低被偷的可能

而3分27秒這個數值,也因時、因地而有所誤差
所以一般來說,晚上停車儘量不要停在黑暗處
最好是有人管理的停車場。

我們抓個基準數,5分鐘好了。
你的車子防盜器統只要讓小偷評估
需要超過5分鐘才能到手
他偷你車的意願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裝鎖,最好裝能讓小偷看到你的防盜設備
讓小偷降低偷車意願,就要讓他看到防盜設備
不然小偷進入你車,才知道有其他防盜而偷不走
你的車子也差不多被破壞得不堪入目。
所以,防盜的第一考量是,讓小偷不想動手

結論:
多裝1~2個鎖【最好是有品牌、有口碑的鎖就夠了】
車子儘量不要停在偏遠或黑暗的地方。
最好是光亮,有人走動的地方。
車輛靠邊停時,儘量靠著牆壁(讓一個人無法站立)
車上儘量不要有明顯財物【最好不要裝電視或DVD】
這樣比較能確保,不被小偷盯上。

另外你所提到的 I-KEY 雖然不保證絕對不被偷
但是絕對延遲了行竊時間,也是減少意願的利器。

你所提到的2個防盜商品,個人沒什麼意見。
請你跟商家詢問,有無投保產品責任險
例如:你提到的第2件防盜商品。
若是在高速公路上,若是發生故障
突然鎖死你的四輪造成車體損害,有沒有賠阿!
別太相信電子的東西不會壞,只是故障率比較低而已

你所選擇購買的車種,遇到第二類的小偷機率不高
所以加裝個方向盤鎖,或是最新的排檔鎖應該就夠了
請版主上網查閱【我不幫任何產品推銷!抱歉】
以上是個人見解。

汽車保養

汽車保養
保養項目 月數或公里數,視何者先達到
引擎機油 每五千公里更換或五個月更換一次。
機油濾清器 每五千公里更換或五個月更換一次。
空氣濾清器 每二萬公里更換一次。
汽油濾清器 每三萬公里更換一次。
自動排檔油 每二萬公里更換一次。
剎車油 每三萬公里更換一次。
水箱冷卻液 每三萬公里更換一次。
火星塞 每三萬公里更換一次。
方向機油 每三萬公里更換一次。
驅動皮帶 每四萬公里更換一次。
正時皮帶 十萬公里公以前一定要更換。
齒輪油 每三萬公里更換一次。
新車保養計畫 ~
前言│一、更換機油│二、更換自動變速箱油│三、調整汽門間隙
四、檢查點火正時 │五、確認方向盤和各踏板的自由間隙
六、注意螺絲緊度的扭力│七、引擎室其他項目 │八、定位及輪胎
前言
熟讀使用手冊
使用手冊的重要性一直是我們所強調的,它是您了解愛車的第一步,雖然目前國內的使用手冊編排不甚完善,所能提供的資料也無法完全滿足愛車人的需求,但仍是基本操作及保養的指南。舉凡引擎型式、機油容量、變速箱油容量、冷卻水容量、火星塞規格、氣門間隙值、點火正時角度、各種負荷情況的胎壓、輪圈的Off-Set(裕隆似乎是國產車中唯一在使用手冊提供Off-Set的廠商)、各種螺絲的旋緊扭力.....等,此外日常的行車檢查項目與方法以及緊急情況的應變方法更是不可不熟悉的常識。
檢視車況
你或許認為所謂新車就表示一切O.K.,但事實或許不然。如果你和我一樣愛車如命,把車當玩具而不是當工具,那麼就請您在新車落地後,先把機油、變速箱油洩掉,換上你所熟悉的品牌,如果你買的是國產車,那最好連剎車油也一併換掉,換上至少是DOT-4以上的產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放心讓這品牌、等級不明的油品繼續留在你的愛車嗎?或許您會在日後為它換上所有想得到的發燒品,但您是否和大多數人一樣忽略了這0~1000Km比磨合期更重要的『新車處女期』,因為他們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用等級較差的油品可以使Run-in更完全,事實上這樣的作法很可能使你『磨過頭』,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我們的堅持是:愛它就從小給它最好的!此外底盤螺絲是否鎖緊也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國產車,有太多車主有這樣慘痛經驗。 另外一項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胎壓』,新車交到你手上時有90%以上胎壓是不合格的,倒不是不足,而是胎壓過高。過高的胎壓不但會造成輪胎的異常磨損、抓地力的降低、舒適度的降低、最嚴重的會造成懸吊系統的活動機件間間隙加大,並加速吸震筒的劣化(要知道有30%以上的震動要靠輪胎的變形來吸收)。 合理的胎壓是依使用手冊上所標示的再減個1~2psi。由於胎壓是隨溫度而變化,建議您準備一個『高檔的』胎壓計,如此方能匹配您的名胎,讓它隨時保持在最佳的胎壓狀況。據了解Snap-On有一個胎壓表在賽車場上廣為各個車隊使用,價格也在可頗合理。
Run-in
需不需要Run-in一直是見人見智。我表哥曾去裕隆三義廠參觀其生產線,組裝完成後的測試項目中有一項碼表準確度檢驗,只見技術員將車開上測試滾輪台,說時遲那時快,指針已指向170Km/h,Run-in?!幾年前買了一部喜美,交車當天滿懷喜悅的前往交車中心,在門口只見一部部新車從拖車上緩緩滑下,吱....Show味十足的起步、轉彎、剎車,準確的停入車位,Run-in?! 雖然如此Run-in仍有其必要性,Run-in時只需把握兩大原則:Smooth及輕負荷。若能把握這兩個原則,再加上使用優質的機油,那麼速度與轉速的限制就不是那麼重要了。Smooth的油門、Smooth的剎車、Smooth轉向與換檔,並用心去感覺引擎的負荷與運轉。Run-in期中不論速度快慢,應該避免長時間保持等速或等轉速行駛,並且要讓每一檔、在各種轉速下都能有足夠的磨合機會,尤其要避免任何情況下引擎的抖動,這是Run-in期的大忌。自排車必須更溫柔的踩放油門,盡量減少Kick-Down的情況發生,因為Kick-Down時扭力轉換器內的液壓衝擊力很大,難免會有負面影響。踩剎車的力道應該如M3的引擎扭力曲線圖一般,緩緩加重後保持一段時間,車子停止前再稍稍鬆開,最後輕輕踏住確保車子不滑動。得到良好並充分Run-in的剎車,可避免剎車異音、碟盤變形的後遺症。Run-in雖是一種痛苦的束縛,但也視為調整駕駛方式的好機會。
1000Km保養
1000Km保養可說是最重要的一次保養,請選一家較有規模的直營保養廠(留下保養記錄以確保日後保固權益),並親自監工。在此特別提供一些小細節供您監工時的參考。
↑TOP

一、更換機油
更換機油時請特別注意,技工在裝上新的機油濾清器時,是否在濾清器的邊緣橡皮塗上些許的機油? 如此可避免旋緊時橡皮扭曲而導致密合度不佳,造成機油的滲漏。此外添加機油時,加到機油表尺刻度的八分是最理想的。
↑TOP

二、更換自動變速箱油
更換ATF後檢查液面高度時必須先確認油溫,因為通常使用手冊都會要求ATF達到工作溫度(50~80 C)時再量,如此可避免因為油溫的不同而造成液面高度的差異。再則檔位要停留在"N"檔,並且在排入"N"檔前要從"P"檔開始打過每個檔位,並且在每個檔位停留兩秒鐘以上。遇到液面太高時務必要求技工抽掉多餘的ATF,因為自動變速箱的扭力轉換器傳遞效率的天敵就是氣泡,劣質的ATF和過多的ATF都會造成氣泡,降低效率,並在Kick-Down時產生不良的衝擊。因此地六代喜美上市時,特別強調在自動變速箱裝上了減少氣泡的裝置,若你的車無此裝置,你所能做的就是保持正確的ATF液面高度。
↑TOP

三、調整汽門間隙
汽門間隙太大會有異音,太小則轉速提昇吃力,1000Km時務必進行調整,而且最好以『四次調法』來進行調整。調整應該在冷車時進行,雖然有些車種同時提供了冷車以及熱車時的汽門間隙值,但是因為熱車的定義彈性及差異頗大,100°C、80°C、60°C....?
因此仍以冷車時調整為佳。從進到保養廠到完全冷卻可能需要3~4小時的等待,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保養廠會用無數的理由,來說服你接受「新車不必調汽門間隙」的謊言,畢竟,等待冷卻實在太費時了。
↑TOP

四、檢查點火正時
檢查點火正時前,應該先拆下火星塞檢查電極狀況,看看是否要使用其他熱值型號的火星塞。
點火正時的異常並不易察覺,雖說正時過早容易引起爆震,太晚則引擎出力降低、增加油耗,但這都是比較的結果,而評斷的標準就是原廠提供的正時角度。目前許多車種都已配有爆震感知器,但為了引擎的長治久安,建議您維持原廠指定的角度,不要幻想將點火正時再提前就能大幅改善引擎狀況。
↑TOP

五、確認方向盤和各踏板的自由間隙
方向盤的自由間隙是判斷轉向系統是否異常的重要依據,因此此次保養時得先確認方向盤的自由間隙合於標準值內。離合器、剎車、油門踏板的間隙,對於操作時的順暢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對手排車來說剎車與油門踏板間的關係,直接影響了Heel & Toe的操作,最理想的狀態是踩下剎車後,踏板高度恰與油門踏板齊平。並注意別讓油門踏板有太長的『空窗期』,這對自排車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對手排車來說,油門踏板只是單純的控制節流閥,但是自排車卻同時控制著節流閥和油門感知器,油門感知器是自動變速箱換檔的重要參數,也就是說油門踏板的自由間隙將影響自排車的Kick-Down反應及換檔時機。
↑TOP

六、注意螺絲緊度的扭力
螺帽、螺栓的鬆緊度長久以來都被忽略了,量度的單位是扭力值:Kg-m,使用的工具是『扭力板手』,除了賽車場以外似乎很少見到保養廠使用扭力板手。 一份完整的使用手冊,應該清楚的規範各常用的螺帽及螺栓的鬆緊度所需的扭力值,以國產霹靂馬為例:輪胎螺帽所需的旋緊扭力為10~12Kg-m;機油放油螺栓需3~4 Kg-m;火星塞需2~3 Kg-m。有了明確的扭力值,就不必擔心螺絲崩牙。
↑TOP

七、引擎室其他項目
引擎室的檢查項目是大家較熟悉的項目,在此不再贅述,僅特別提醒您動力方向盤油不可太多,避免激烈駕駛時溢出。再來就是正時皮帶的鬆緊度,太鬆會造成加減速時的抖動,太僅則會增加皮帶的損耗,甚至造成斷裂。皮帶鬆緊度的標準得參考保養廠的技術手冊,一般的使用手冊通常並不提供資料。
↑TOP

八、定位及輪胎
據了解車廠並不會對新車做精確的四輪定位(生產線上似乎沒有定位儀器),因此做一次精確的定位絕對值得,不但可確保操控性更可避免輪胎及轉向系統的異常損耗。定位時也可同時對胎壓及輪胎和底盤的固定螺絲的緊度進行檢查,尤其是鋁合金輪圈務必要做。
最後要檢視剎車碟盤的磨合情況,以了解剎車的卡鉗的正常動作及踩剎車的技巧是否正確,若碟盤出現不平及異音,那麼準備提出索賠吧。

汽車引擎發展史

<1>Mercedes-Benz古董車亞洲巡迴展五月起故宮開展
本次展覽的六輛古董車包括1886年全世界第一輛以整體概念所製造的汽車-- Benz Patent Motor Car,這也是汽車史上第一輛將車架與引擎結合在一起的車輛。而戴姆勒於1883年設計的第一具高速引擎也將同時展出,這是一具使用熱管式點火裝置的高轉速四衝程引擎,這具測試引擎是引擎發展史上的創新設計。
此外,在1901年具有35匹馬力的Mercedes,是突破現代汽車製造的一項傑作,這輛車在賽車場上更有著傳奇的勝利。基於經營層面的考量,在1902年正式命名為「Simplex」,而37/70馬力版本的Mercedes則是1907年的版本。另一個展場焦點是有著「蛇車」這個外號的Benz 8/20 hp Convertible Touring Car,在1912年首次露面,由於這款車具有魅力與創意的外觀設計,加上它的啦叭看起來很像是令人害怕的蛇,因此獲得「蛇車」的外號。而1924年製造的Mercedes 28/95 hp則是第一款豪華系列的Mercedes汽車,這款車讓Mercedes從此與性能及高級的形象相連結,它被視為是跑車而不是作為高級的代?車。這款車所搭載引擎的創新技術讓它獲得了很多的讚揚,很快它就成為賽車場上的常勝軍。
汽車線上:東京車展看未來發展趨勢
記者:文/hayabusa、整理/Ero @ 12/04/2005 評分 5 次‧得分 8.6 分 ... 引擎領域上不斷持續進行研究的MAZDA,已經發展出可以氫作為燃料的RENESIS氫燃料轉子引擎,加上雙燃料系統的採用,這具引擎 ... 燃料轉子引擎與電動馬達 ... 史上第一台 HYBRID SUV ...
<3>第一部用自己的動力行駛的車子,是在西元1769年,由法國人古納製造的,車子的動力是蒸汽。這輛最早的汽車時速只有五公里,每走10到15分鐘,就必須停下來加蒸汽,非常不方便呢!之後,又發明了利用電力行駛的電動車,最後才發明了像現在一樣,使用汽油引擎的汽車。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汽車歷史

蒸氣車1629年,義大利工程師喬凡尼·白蘭卡(Giovanni Branca)利用蒸氣可推動渦輪葉片的原理,將蒸氣動力機械裝置,架設在馬車上。
1672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北京製造出蒸氣動力機械裝置,架設在馬車上的三輪蒸氣車[2]。
1766年,英國發明家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氣機。
1769年,法國工程師尼可拉斯·庫紐(Nicholas Cugnot)在巴黎文森森林公園製造一輛三輪蒸氣車
1801年,法國化學家飛利浦·勒本(Philips Lebon)成功研發以煤氣和氫氣為燃料的二衝程發動機。
1866年,德國工程師尼古拉斯·奧圖(Nikolous Otto)發明四衝程發動機。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朋馳在曼海姆製造出汽油引擎裝置,架設在馬車上的三輪汽車,有0.85馬力汽油引擎。
1886年1月29日,卡爾·朋馳取得世界第一項汽車引擎專利[3]。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輪汽車正式販售[4]。
1888年,法國商人埃米爾·羅傑斯(Emile Roger)成為世界第一位擁有汽車的人。